很興奮, 這是第一次在英國的出遊, 而我的旅程, 也將從這裡開始。
目的地是離我們城市Norwich很近的Cambridge, 就是大家都知道詩人徐志摩的母校, 康橋, 但大家都叫他劍橋。在這兒以前, 從來沒有想過, 以前聽人口耳相傳的夢幻學校, 今日卻是離我是那麼的近。雖因小弟資質駑鈍, 無緣就讀, 然而有幸得已一窺, 也算是增廣自身見聞, 同時也提醒自己, 人外有人, 天外有天, 不可妄自菲薄, 要努力用功唸書才行...
----- 結束離題太遠無用感嘆回到正題分隔線 -------
這次去Cambridge玩是跟語言班別班的同學一起去的, 帶頭的, 是已經在這兒多呆了幾個月的Elaine小姐。才剛到英國不久的我, 因為沒能趕上一開始和大家熱絡的新生聚會, 本以為這次去的大家都已經很熟了, 後來才發現原來有些同學也是跟我一樣跟團去的。Anyway, 就抱持著認識新朋友的心情, 開心的和大家同樂吧(有夠八股)。
我們從Norwich出發, 車費大約不到10鎊左右 (註1), 乘車時間約莫一個多鐘頭, 即到達Cambridge。下了車的我們, 由於是第一次在英國出遊, 大家都很Hi的活蹦亂跳, 四處拍照, 真的就是活脫脫的觀光客。出了車站, 離我們要去的Cambridge校園(市中心)還有一小段距離, 而之前已經來過的同學告訴我們可以不用坐公車, 走個二三十分鐘就會到, 由於在英國物價很高, 大家便抱著省公車錢的心態, 以及還可健行兼享受觀光樂趣的想法, 我們便開開心心的開始了11路公車的Cambridge巡迴導覽。
[註1]:英國火車有青年優惠票, 但是要先辦Young Person Railway card, 辦一次一年20鎊, 可是優惠的額度很高, 遠程火車坐個一兩次就賺回來; 話說這卡是
簡單背景介紹
Cambridge大學和我們一般人想像的大學不太一樣, 他們的校舍並不是集中在固定一個區域然後劃分出校區; 嚴格來說, Cambridge大學是由散佈在Cambridge市中心的幾個學院所共同構成。較著名的學院有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 皇后學院(Queen's College), 三一學院(Trinity College), 聖約翰學院(St. John's College), 和基督學院(Christ's College)等。然而僅次於世界最古老的Oxford, Cambridge最早的學院創立於B.C. 1209是由當時從Oxford的鬥爭中逃出的學者所創立的(此學院至今還在), 故Cambridge可說是世界最古老的大學之一, 因此擁有古老歷史及頂著世界頂尖學府的光環, 這兒自然而然的便成為了觀光勝地, 而各學院也開始根據狀況各自收起門票了, 當然偶爾也會視情況免費開放, 或是配合學校活動暫停開放觀光(註2)。
[註2]:如果有Cambridge的學生在的話, 一個人可以帶三個或四個朋友走遍各大校園無論開放與否。
我們首先沿著馬路走了一小段路, 才走到了市中心的鬧區, 也是各學院較密集的區域。 跟據Wiki的說法, 火車站及鐵軌之所以離市中心有一小段距離是因為怕打擾到學子讀書, anyway, 這只是個無法證實的謠言。沿路上對一次看到英國古老市區街道的我們(除了自己城市外)來說, 所有的風景都是新奇的, 所以大家無不走走停停拍拍。我們所到達的第一個學院是基督學院(Christ's College), 創立於1437年, 提出進化論的達爾文便是從這座學院的代表人物之一。和幾個較大的學院比較起來, 雖然建築不若宏偉,但一樣古老的校舍與教室都有一股濃郁的學術氣息。
p.s. 那個草皮據說是劍橋學生才可以踩的
逛完第一個學院之後, 時間已經差不多中午了, 由於大家對午餐各有打量(有人為了省錢自己帶, 或是想吃別的), 我們便分開行動然後約固定時間固定地點集合, 之後就暫時鳥獸散覓食去。我和幾個同學到了旅遊書上所介紹的餐廳吃飯, 我叫了快10鎊約台幣六百多的義大利麵, 看書上介紹很不錯的樣子, 沒想到吃完以後發現自己煮的好像都比他還好吃...... 感覺真的是都差掉了, 而其他人叫的菜色似乎也沒有特別美味, 真不知道餐廳當初是怎樣"招待"旅遊書作者, 還是塞了多少好處阿。
#移動廣告人??
而吃飽之後, 到了和大家約定集合的時間地點, 卻發現兩個泰國女生遲遲不見蹤影, 等了一段時間通了電話才發現她們兩自己先跑去逛別的學院, 然後逛到迷路...一整個令人無言。在等待他們的時候, 利用了一點時間在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的外面拍照。
由於時間不等人, 我們暫且先忘了不守時守約的泰國人, 之後我們要進行的是重點行程之一, 是這兒著名的Punting, 也就是泛平底舟或叫撐船。在英國, 許多城市中心都會有河流經, 而這些城市通常都會有遊覽船遊河的活動。在Cambridge, 一樣有一條流經幾個學院後花園的河, 這河就是有名的康河, River Cam。
撐船的小舟通常會在河的上游處等著顧客上門, 而他們幾乎都是背後有公司在經營的, 顧客通常由Cambridge的鬧街路上被船公司的人所招攬, 然後再帶到乘舟處。我們仗著人多, 和船公司的人殺了不少價, 最後一個人只要5鎊以下, 比起人少的時候去可說是划算很多。之後我們便一路被帶到上游乘舟處, 大家分乘兩舟一路給他划下去了。
在這兒Punting好玩的地方是在於, 如果你們想要自己玩, 也可以不用請船夫幫你撐, 當然這就是要有點技巧的, 我們一路上就看到許多人撐到槳插在地上, 然後船帶著人跑掉的窘境, 看著一堆人奮力的鴨子划水, 還婆有趣的。而請船夫撐也是有好處的, 一方面可以避免上述窘境, 一方面可以聽聽他們講述各學院的歷史故事, 當然, 也有可能給你撐船的正好是Cambridge裡面的某高材生再打工呢。
#再會了...我的小槳
延著小河, 我們會經過幾座連接的後花園與各大學的有名小橋, 較著名的有連接聖約翰學院(St. John's College)的嘆息橋(Bridge of Sigh), 連接克萊爾學院(Clare College)的據說是這河上最古老的克萊爾橋(Bridge of Clare), 以及連接皇后學院(Queen's College)的數學橋(Mathematical Bridge)。船夫一方面要給我們講故事, 一方面還要撐船, 看他撐的是滿頭大汗, 而英文很爛的我們雖有些聽不懂他在講啥, 大夥兒還是不時的給他點點頭, 然後繼續奮力的拍照。整個Punting的路線從聖約翰學院(St. John's College)上游開始, 途經三一學院(Trinity College), 三一法律學院(Trinity Hall), 克雷爾學院(Clare College), 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 然後最後是皇后學院(Queen's College), 再從過了皇后學院的數學橋之後折返回出發地, 全程總計約一個小時(河水相當淺而平, 故可輕鬆返回上游)。
#River of Cam 國王學院後面
#數學橋 Mathematical Bridge
在結束了撐船的旅程之後, 我們回到了市中心國王學院的廣場前, 準備要開始市區觀光的旅程。大家先是在廣場周邊的紀念品店逛了一下, 接下來便開始討論之後的行程, 但由於人多大家意見不同, 我們便決定各自行動, 最後再相約火車站一起回去。我便決定和幾個同學, Elaine, Karen, Vincent一起行動。首先, 我們本來想去參觀來到這兒必定要造訪的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 可是無巧不巧我們要參觀的時間, 他們似乎正在舉行畢業典禮還是什麼的活動, 停止開放, 所以我們只好轉戰他處了。
在此還是簡單介紹一下國王學院的歷史:其由英王亨利6世創立於B.C. 1441, 起初只收其所創設伊頓公學的學生, 而為彰顯國王的財力與榮耀, 其建築一開始便追求宏偉華麗, 最著名的代表即是入口右方的壯麗豪華的哥德式禮拜堂, 堪稱劍橋的地標, 工程耗時近一百年歷經四任國王, 堂內的雕塑都是都鐸王朝工匠的最高傑作, 而內部也珍藏無數王室捐贈的藝術品(可惜我們無緣參觀)。從此學院出身的著名人物有, 經濟學家凱恩斯, 數學家圖靈, 詩人徐志摩等。
由於國王學院沒開, 理所當然的我們就轉往和國王學院齊名的皇后學院(Queen's College)。在沿著國王學院門口前的國王大道走約100多公尺, 右轉進銀街, 皇后學院的正門口就在此街裏面。但是, 帶衰的我們當然還是遇到他關門啦, 也只好在巷子拍拍照, 轉往下一個學院。
一樣簡單介紹一下皇后學院的背景:英王亨利6世興建國王學院, 他的皇后瑪格麗特王妃學他也在B.C. 1448年弄了個皇后學院。此學院的中庭庭園十分優美, 校園後方木造的數學橋(Mathematical Bridge)更是著名的景點。關於數學橋, Wiki上有著不負責任記載, 據說"其當年是牛頓所設計不用一根螺絲釘所打造, 但根據考證該橋建成之時牛頓已死去22年, 而且其本來就有使用鐵釘; 然後後來似乎是被好奇的學生拆來研究, 後來再重組才有現今的樣貌。"
一直碰壁的我們看看時間也不早了, 總不能來了這兒也沒看幾間學院就回去吧, 於是我們便往回頭的方向去, 想說回去看看還有哪些學院可以參觀。首先我們經過了也是相當聞名的三一學院(Trninity), 無奈也是關門。只好再繼續走, 參觀另一間也是聞名的聖約翰學院(St. John's College)。我們趕在他預定打烊的時間趕緊付費進去參觀, 心理還想說好險有趕上, 結果...... 等到我們逛完出來的時候, 才發現收票的人下班了, 門口也沒人看管, 大門也沒關, 只是把立在地上的牌子由OPEN轉為CLOSED而已.... 其他的觀光客根本就無視牌子, 直接大搖大擺的走進去了, 那我們付了門票....到底....是為了什麼....呃。
聖約翰學院的歷史始於B.C. 1511英王亨利八世的母親瑪格麗特皇太后, 在醫院的舊址興建而成。這兒的庭院一樣的十分美麗, 建築也是相當宏偉。校舍後方的嘆息之橋(Sigh of Bridge)就是仿造威尼斯的同名橋樑所興建, 故也有同樣的名稱, 另有一說法是, 此橋連接著宿舍與考試的教室, 每當要考試之時, 學生看到此橋都會嘆息。英國詩人華茲華斯便是從學院出身, 而日後我也有機會探訪其故鄉, 美麗的湖區。
#Look at the Sigh of Bridge, through window
最後, 在逛完了聖約翰學院之後, 時間其實已經快要來不及了, 我們便急急忙忙的趕路走回火車站, 撘車回到我們的Norwich, 最後在泰國人的介紹之下, 大家一起吃了泰國餐廳, 作為這趟旅程美好的結束。
#其他更多照片 (或參照我的相簿)
[註3]:本文資料參考Wiki pedia 及精英出版社的世界自由行: 英國
























0 comments:
張貼留言